行業資訊 首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資訊

中國贏麻了 !恒瑞自研資產全球第一 !中生 、複星 、石藥四君衝鋒 ,全球6124家藥企研發盤點

發布時間 :2024-4-29 訪問人數 :1365
過去一年 ,全球醫藥研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近日 ,國際知名谘詢機構Citeline發布了《2024年醫藥研發年度回顧》(所有數據收集截至2024年1月2日) ,這一研究持續了30年 。到今年 ,研究囊括了6124家藥企 。
整體來看 ,2023年 ,全球研發管線規模再創新高 ,且增速再次上升 。截至2024年1月2日 ,全球共有22825種藥物正在開發 ,同比增長7.20% ,接近過去五年的平均增速(7.14%) 。其中I期臨床藥物數量增長最快 ,高達13.5% ,III期臨床則相當平靜 。
管線的增長伴隨了一輪深刻的行業淘汰賽 。一方麵 ,2023年全球共增加了5428種藥物 ,但同時有3895種活躍的藥物“消失”了 ,這與上一年幾乎完全吻合 。另一方麵 ,2023年新增了921家公司 ,但約有500家公司被踢出數據庫 ,他們或倒閉 、或收購 ,或者不活躍 。
藥物開發從地域上 ,呈現出西風東漸之勢——一向為研發高地的美國地位持續下降 ,中國異軍突起 。數據上 ,一方麵從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數量上看 ,去年下降了4% ,而中國再次上升3% 。另一方麵 ,從研發活動看 ,涉及美國的藥物研發比例下跌了2% ,首次跌破50% ,而中國上升3.1%至26.7% 。
治療領域上看 ,一些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位列第一 、第二的腫瘤和神經科學的管線占比都出現了小幅下降 。消化/代謝疾病的表現突出 ,管線數量增加了13.1% 。罕見病的關注度也高於平均水平 。
從研發公司來看 ,全球TOP10製藥公司在整個管線中貢獻的藥物份額越來越小 ,而隻有1-2個新藥資產的公司比例持續增加 。
此外 ,Citeline還在報告中評選出了TOP25管線規模的製藥公司 ,其中羅氏製藥守住了“管線一哥”的位置 ,AZ 、禮來衝進前五 。中國隊再進一名隊員 ,中國生物製藥從榜單外的第27名衝進前20 ;而恒瑞 、複星表現也都不錯 ,分別上升至第8 、第17名 。石藥保住名額 ,位列第24 。


更多MNC的狀態是呈現下降或者保持了平穩 ,如BMS 、諾華 、強生 、默沙東 、賽諾菲 、武田、艾伯維等MNC伴隨著臨床管線的縮減 ,排名有所下降 。

中國隊狂飆 !“四君子”衝鋒在前

過去五年 ,中國藥物研發蓬勃發展 ,研發管線資產數量自2019年以來增長了200.9% ,至6119個 ,占了全球活躍藥物研發的26.7% ,貢獻位於全球第二。
目前,中國共有1270家製藥公司 ,數量僅次於美國 。從研發管線的頭部10家來看 ,有9家在過去一年保持了擴張 ,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中國的增長情況 。


過去一年 ,在中國藥企們的艱難經營下 ,大獎國際在世界研發舞台表現相當亮眼 。除前述各項增長指標外 ,“製藥一哥”恒瑞首次衝進全球研發TOP10 ,在管線規模上與強生 、默沙東 、諾華等MNC同台PK 。
報告臣疲�2023年恒瑞的研發管線數量增長了38.7% ,躍居全球第8 。值得一提的是 ,這147個管線約94%為自主研發 ,如果以此為衡量標準 ,恒瑞將在全球排名第一 。
對於中國製藥行業來說 ,這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刻 ,因為20年前 ,行業幾乎沒有專注於原創新藥的研發公司 。
在下一階梯(TOP11-TOP25)中 ,中國製藥公司再度閃耀 。中國生物製藥超越複星醫藥 ,從研發管線規模上成為中國第二大 ,產品線規模大幅增長72%,至103個 ,躋身全球前列(第15位) 。最近 ,該公司再度發揮並購 、合作的優勢 ,與“老錢”藥企勃林格殷格翰強強聯合 ,獲得了多款潛力資產的權益合作 ,再次充盈其實力 。
同樣 ,複星醫藥也實現了不錯的增長 ,去年研發組合增加了41% ,至90個 ,排名躍升至第17位 。
石藥集團則表現較穩 ,目前約60個重點在研藥物已進入臨床或申報階段 ,其中8個已遞交上市申請 ,16個處於注冊臨床或即將遞交上市申請的階段 ,穩在了前25 。
從創新的質量來看 ,大獎國際看到中國在某些領域的顯著進步 ,如ADC 、雙抗 。以AACR為例 ,恒瑞再次展現“製藥一哥”實力 ,攜9項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5款ADC新品亮相AACR ,是與會的國內大藥企中ADC項目數量最多的公司 。
值得關注的是 ,此次會議中恒瑞首次對外披露了LIV-1 ADC 、PSMA ADC 、DLL3 ADC等四款具有FIC/BIC潛質的早期產品的數據 。這4項早期產品的披露更加證實了恒瑞多年在ADC領域的積累 。
信達生物三個FIC“潛力股”也入選重磅研究 ,其中兩個為ADC ,一個為雙抗 。其中 ,兩款潛力ADC研究成果 ,都入選了AACR特有的“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Research)”環節 。該環節主要展示 ,全球範圍內在腫瘤基礎研究中的最新發現和腫瘤治療領域中最具有創新價值的療法 。
雙抗層麵亦表現不俗 。除了信達的B7-H3/EGFR雙抗之外 ,“創新藥一哥”百濟神州也披露了其FIC潛力的4-1BB(CD137)/CEACAM5雙抗BGB-B167 ,該產品在結直腸癌 、胃癌 、肺癌等多個癌種上都有應用前景 。據了解,BGB-B167還是百濟首款內部自主研發 、具備FIC潛力的雙抗 。

管線規模驟降 ,MNC“主角光環漸退

該報告中 ,一個令人驚訝的數據是 ,MNC內部研發“弱化”的趨勢不但沒有反轉 ,反而愈發明顯了 。比起上一年 ,2024年全球營收TOP10的大藥企 ,絕大部分的在研管線規模都在急劇縮減 ,少數幾家管線數量在增的 ,幾乎得益於外延並購 ,而非內部研發 ,與此同時 ,營收TOP10中超一半的企業管線規模排名在下滑 。
“近幾年 ,MNC內部研發情況比起之前更加糟糕 。內部資產比例一直在縮小 ,內部資產研發成功率也在持續下降……”長期關注美國生物醫藥市場的受訪者向E藥經理人表示 。
引領這一趨勢的代表性企業是諾華 。去年 ,同一份報告中 ,羅氏取代了諾華蟬聯6年的榜首地位 ,今年,羅氏穩住了“大哥”地位 ,但諾華排名居然跌到了第6 ,管線數量削減了近40條 。2021年 ,諾華的研發管線數量為232項 ,此後逐年下降 ,到了2024年大幅縮減至154項 。但不能忽略的是 ,諾華的研投力度沒有弱化 ,且是最快適應了行業邏輯驟變的MNC 。近兩年 ,走“聚焦”策略的諾華有了三大布局側重點(RDC 、小核酸、CGT) ,而增長引擎從內部研發開始轉向了外部創新 ,兩大拳頭產品Leqvio和Lutathera皆是外部並購而來 。
輝瑞 、AZ 、禮來的管線規模倒是有所提升 ,不過同樣倚靠外部並購 。基於2023年轉變為“並購狂”後 ,禮來一路從10名開外 ,直接衝進了前4 ,隨後是BMS 、諾華與強生 。此外 ,輝瑞達成了金額超百億美元的大並購(Seagen) ,AZ完成了幾起30億美元以內的小型並購。這幾家MNC通過並購來擴充管線的舉措 ,側麵也凸顯了2023年整個行業的一個變化 :並購趨勢較上一年更為繁榮 ,很多MNC的商業模式開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創新 ,自研明星產品逐漸變少 。
不過今時今日 ,行業並購的底層邏輯生變 ,已經從規模主導轉向了以利潤為主導 ,手握充沛現金流的大型藥企紛紛加緊在新興生物技術賽道“占位” ,專注於回報更高 、更快的領域 。
“斷舍離”掉重包袱 ,是MNC近兩年普遍去做的事 。即便是管線規模在增長的羅氏 ,都開始放棄某些執念 ,停掉了“死磕”多年的藥物 。畢竟“盤子”鋪太大 ,意味著要付出更高成本 、承接更高風險 ,而在這年頭賺錢 ,實際越來越困難 。
早在前兩年 ,結合Citeline公司發布的報告 ,E藥經理人觀察到一個愈發明顯的趨勢對比 :大公司們“主角”光環越來越弱 ,營收TOP10的大藥企貢獻的管線份額僅剩零星 ,TOP25公司管線份額在8%上下徘徊 ,但“小配角”(隻有一種或兩種藥物的公司)所做的貢獻 ,卻一路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 ,新興生物技術公司管線貢獻一路上升至了18%以上。

腫瘤藥不再“獨大” ,下一個重磅出自……

還在“死磕”腫瘤藥嗎 ?如今行業風向 ,已經明顯變了 。
今日“天下” ,已非腫瘤領域一家獨大 ,與腫瘤相關的研發管線數量增長趨勢放緩 。邁入臨床階段的藥物類型 ,雖還是腫瘤藥居多 ,但其占所有新候選藥物的占比已跌出了40% 。以適應證來看 ,非小細胞肺癌 、乳腺癌 、結直腸癌 、胰腺癌相關管線數量在增多 ,尤其是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的藥物數量 ,其兩位數的漲幅已經大超預期 。
取而代之的 ,自免 、神經係統疾病 、消化/代謝疾病等藥物管線增長亮眼 。其中 ,神經係統疾病研發管線數的增長率高於平均水平 ,具體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產品為代表 。消化/代謝疾病管線道數量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13.1%) ,麵向肥胖適應證的藥物管線尤其迎來了大爆發 ,對應在研管線規模大增30% ,強有力分散著藥企的資源 ,也有望就在未來兩年時間內大改藥物競爭格局 。
其實縱覽2023年全球十大暢銷藥 ,E藥經理人早已發現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 ,腫瘤藥與非腫瘤藥物已變為三七之分 ,自身免疫和炎症 、代謝相關和神經學領域湧現了較多重磅和顛覆性藥物 ,注定成為接下來的重頭戲 。
尤其在自免和代謝領域 ,艾伯維 、強生 、諾華 、賽諾菲/再生元的強勁增長動力 ,均以自免藥物支撐 ;默沙東 、輝瑞 、吉利德 、BI等等紛紛通過並購加碼 ,BMS也強勢入局 。不難想象 ,2024年自免將大爆發 。
代謝領域已經三分天下 ,尤在GLP-1賽道上 ,按照2023年密集的入局動作來看 ,2024年將是MNC 、Pharma 、Biopharma和眾多Biotech齊齊發力和極力追趕的時刻。禮來 、諾和諾德雖已遙遙領先 ,但兩者之間競爭強烈 ,還在各憑本事繼續拓寬邊界 ;TOP10藥企瘋狂買入布局 ,並將專業事聯合專業的人來做 ,追求速度的同時極力尋找彎道超車的契機 。
此外 ,雖然隨著外部環境改變 ,針對新冠肺炎的產品研發遇冷 ,但整個抗感染領域的研發火熱程度持續在加大 。賽諾菲 、輝瑞 、默沙東在抗感染領域構建了強大的產品組合,尤其是賽諾菲 ,其癌症產品組合規模幾乎與其抗感染藥物的產品組合規模不相上下 。
通過暢銷藥對應疾病領域愈發多元化可以看出 ,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新藥研發投入回報率 ,MNC們正在將目光從臨床開發效率最低腫瘤領域外散和的迭代 。
全球市值“一哥”禮來與“二哥”諾和諾德是目前非腫瘤藥領域中最風光的代表 。其中 ,禮來逆勢上漲的在研管線規模 ,最明顯的特點是趨於多元化而非專一化 。2023年 ,曆史上很少作外部並購的禮來罕見地變身“購物狂魔” ,幾乎每月達成一起並購交易 ,收購公司涉及糖尿病細胞療法 、ADC 、核藥等諸多領域 ,拓展至了全球新興潛α煊蠔湍J健�



2006-2018 Copyright 南京大獎國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